发布日期:2025-06-25 18:31 点击次数:183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指派徐达、李文忠、冯胜三位将领分别带领五万大军,分三路进攻北元,目标直指北元的核心地区和和林(即今乌兰巴托一带)。和林原本是元朝岭北行省的一部分,战斗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因此这场战斗被称为岭北之战。朱元璋本以为三路明军能迅速如猛虎下山般摧毁北元的残余势力,期望通过这次进攻收复大漠的战略目标。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预料。北元名将王保保在和林展开了顽强的反击,成功击败了徐达的军队,这成为徐达一生中的重大失败,使得明军不得不撤退。李文忠的部队同样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只有冯胜的军队在傅友德的带领下,凭借河西七战七捷的胜利,稍稍弥补了明军的损失。
这次岭北之战的失败使得朱元璋重新审视北元的军事实力,特别是明军伤亡惨重,尤其是战马的损失极为严重。在蒙古草原上作战,战马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明军本来就缺乏足够的战马,岭北之战几乎消耗了明军所有的战马。傅友德在七战七捷后未能进一步扩大胜利,部分原因便是明军战马短缺。尽管朱元璋仍然有继续进攻的打算,但由于战马的不足,明军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最终只能暂时放缓进攻步伐。尽管北元在这场战斗中获得了局部胜利,但整体实力依然无法与大明抗衡。再加上王保保去世后,北元的军事将领逐渐枯竭,北元虽然在这次战斗中略占上风,但已无力向南进攻大明。因此,双方都选择休整,积蓄力量,等待更好的时机。
展开剩余71%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决定停止大规模的北伐,而转而加强防线建设,修筑军镇和长城,以应对北元的骑兵威胁。在西北地区,朱元璋加强了河西走廊的防线,成功切断了北元与西域的联系;在西南,他则消除了盘踞在云贵高原的北元梁王势力,彻底解决了北元对大明背后可能形成的威胁。此时,北元的控制区域已仅剩蒙古草原和辽东。由于蒙古草原缺乏生产力,辽东逐渐成为北元最为关键的“补给站”,通过控制辽东,北元得以继续操控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从而与大明保持对峙局面。
因此,辽东的战略地位变得尤为突出。那时,辽东的北元军由元太尉纳哈出指挥,拥有数十万大军,是大明在东北地区最为棘手的敌人。朱元璋早已意识到辽东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大明建国初期政务繁杂,一直未能及时应对。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随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将领的相继去世,朱元璋终于腾出手来处理辽东问题。他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和蓝玉为副将,率领20万明军进军辽东。同时,为了培养新一代军事将领,朱元璋还让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邓愈之子申国公邓镇等人随军征战,以便锻炼他们的实战经验。
20万明军如猛兽般奔向辽东,北元在辽东的阵地相继溃败,明军迅速推进,直逼纳哈出的巢穴金山。面对明军的强大攻势,纳哈出早已失去斗志,无力反击。冯胜趁机派遣明军俘获的纳哈出部将乃剌吾,携带朱元璋的诏书前往劝降。由于明军攻势过于猛烈,纳哈出最终决定投降。随即,纳哈出和他的20万部队归顺大明,朱元璋对此非常高兴,命令将纳哈出迁往长城外,并在该地区设立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作为大明防线的一部分。同时,大规模的汉人移民被送往辽东进行屯垦。自安史之乱以来,汉族的军旗时隔六百多年再次插上辽东。由此,大明以辽东为基地,经略东北长达两百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冯胜征辽东的过程中,北元的附属国高丽也派遣了四万人的军队协助北元作战。然而,当高丽军的指挥官到达前线,目睹了明军的强大战斗力后,意识到依附大明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尽管高丽国内的保守势力仍然坚持承认北元为“大哥”,但这位指挥官最终决定带领四万远征军攻占高丽王城,完成了一场“黄袍加身”的戏码。随后,他主动向大明称臣纳贡,朱元璋对他的顺从表示赞赏,并赐予他新的国号“朝鲜”,这位指挥官便是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