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2 10:15 点击次数:144
孙颖莎刚刚以3比1的比分战胜日本选手平野美宇,为中国队拿下2025年中国大满贯的开门红。
不过,胜利的欢呼声还没散去,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评论却悄悄变了味。 不少人的关注点不再是这场胜利本身,而是紧紧盯住了那个“1”——孙颖莎为什么丢了一局?
有人直接发问:“她不是有能力零封吗? ”更有人翻出旧账,联系起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的失利,开始质疑这位世界第一的统治力是否依旧。
就在这股声音逐渐发酵的时候,乒坛老将、奥运冠军许昕在直播中的一番话,让整个讨论的方向发生了转变。
面对屏幕上滚动的质疑,许昕没有绕弯子:“比赛为什么一局都不能输了? ”
他接着补充道,竞技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不确定性,输一两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关键不在于一局的得失,而在于最终能否赢得比赛。
这番看似简单的评论,瞬间戳破了笼罩在舆论场上的那个完美泡泡。
当我们仔细审视孙颖莎的职业生涯,会发现许昕的观点得到了无数次印证。 2025年WTT横滨冠军赛女单决赛,孙颖莎与队友陈幸同激战六局,最终以2比4告负。
展开剩余76%比赛结束后,一种奇怪的论调出现了——部分粉丝认为孙颖莎“没好好打”,甚至猜测是否存在“让球”。
面对这种言论,许昕当时就毫不客气地回应:“陈幸同又不是外协的,你们有必要这么伤害人家吗?
希望孙颖莎赢没有问题,但不能因孙颖莎输了自己人,就说她没认真打。 ” 他强调,国乒内战本就激烈,全力以赴是对队友最基本的尊重。
就在横滨冠军赛失利短短三天后,国际乒联公布的最新世界排名显示,孙颖莎依然以超过10000分的积分断层式领先,她的世界第一宝座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显得更加稳固。
这个事实仿佛一记响亮的回应,告诉所有人:一场比赛的胜负,尤其是队内较量的胜负,远不足以定义一位顶尖运动员的整个赛季乃至整个职业生涯。
许昕在点评此事时也曾一语中的:“你们天天担心她掉排名,结果人家把第二名甩出了一条长安街。 ”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会发现对孙颖莎状态的讨论早已不是第一次。 在2024年的一场比赛中,她虽然以4比2战胜了日本小将张本美和,但过程并不轻松。
赛后,许昕作为专业评论员就曾指出:“孙颖莎的整体状态确实不太在线,比起她巅峰时期的表现,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
他甚至用了一个更形象的说法,认为孙颖莎某段时间“根本没练球,纯靠之前积累的底子在打”。
这些点评并非贬低,而是基于事实的客观分析,点出了运动员在高强度连续作战后必然出现的状态起伏。
数据显示,在那场半决赛中,孙颖莎的发球得分率降至65%,远低于她平常85%以上的水准,反手失误也达到了近期比赛的最高次数。
从巴黎奥运会到后续的一系列商业活动和交流任务,孙颖莎几乎是无缝衔接,这种“全勤打卡”式的节奏对任何运动员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消耗。
许昕对此有着更深层的解读。 他用过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来评论运动员的失利:“吃撑了给一份米其林菜单,你毫无欲望。 ”
他的意思是,当一名运动员长时间处于胜利的饱和状态时,偶尔的失利反而能重新激发其对胜利的渴望。
他认为输球未必是坏事,像孙颖莎这样的运动员,完全可以从失败中总结不足,为下一次崛起积蓄力量。 这种视角,将单一的胜负提升到了运动员成长周期管理的哲学高度。
事实上,许昕近年来一直在公共平台上呼吁给年轻球员更多的成长空间和舆论宽容。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环境的问题:“现在是谁不能输,有些还不能赢,有些还必须零封,丢一局都挨骂。 ”
他认为这种“只许赢不准输”的极端期待,不仅给像林诗栋、向鹏这样的年轻队员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也扭曲了竞技体育的本质魅力——那就是拼搏的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他反复强调,竞技体育没有常胜将军,状态起伏、对手进步、赛制偶然性都是比赛的一部分,要求每一场都零封对手是违背规律的。
回过头再看孙颖莎对阵平野美宇时丢掉的那一局,它或许只是一次正常的战术调整不及预期,或许是短暂的状态波动,但这在长达数十局的比赛征程中,本就是一朵微小的浪花。
许昕的“一针见血”,恰恰在于他撕开了那种追求“完美叙事”的虚幻期待。 体育比赛不是编写好的剧本,运动员也不是永不犯错的机器。
孙颖莎之所以能长期稳坐世界第一,靠的不是从不丢分的神话,而是在漫长征战中,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专注、调整状态,并最终赢得关键胜利的强大综合能力。
当公众和自媒体习惯于用“零封”和“必须赢”的标尺去衡量每一次出场时,我们或许该停下来想想,这种苛求是否让我们错过了体育比赛中更宝贵的东西——运动员的坚韧、面对逆商的调整能力,以及那种真实、不完美却充满力量的拼搏过程。
孙颖莎的世界第一积分榜,和她偶尔丢掉的某一局比赛,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顶尖运动员的完整画像。
发布于:广东省